茯苓的做法 茯苓 茯苓的家常做法 茯苓怎么做 家常茯苓的做法 茯苓怎么做好吃 茯苓的做法大全 用茯苓能做什么菜

茯苓
茯苓的做法
茯苓原料介绍
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苓茯苓的菌核。茯苓生于松树根上。分布于吉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通常栽后8至10个月茯苓成熟,其成熟标志为苓场再次出现龟裂纹,若见菌核表皮呈黄褐色而又未出现白色裂缝,即可收获。选晴天挖出后去泥沙,堆在室内盖稻草发汗,等水气干了,苓皮起皱后削去外皮,干燥。
茯苓,自古被视为“中药八珍”之一。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致不规则形,长10至30厘米或更长,一般重500至5000克,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,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,粉粒状。
以体重坚实,外皮色棕褐,皮纹细,无裂隙,断面白色细腻,粘牙力强者为佳。
茯苓食物相克
食材组合 | 详情 | |
---|---|---|
宜搭 | 茯苓 + 腰果 :可补润五脏、安神 | 详情 |
茯苓 + 益母草 :利尿消肿 | 详情 |
茯苓适用人群
1适宜小便不利、脾虚食少、大便泄泻、水肿涨满、癌症、肝病、糖尿病患者。
2阴虚而无湿热、虚寒精滑、气虚下陷者慎服。
茯苓制作提示
1如偏于寒湿者,可与桂枝、等配伍;偏于湿热者,可与猪苓、泽泻等配伍。
2属于脾气虚者,可与党参、黄耆、等配伍;属虚寒者,还可配附子、等同用。
3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、带下,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,常与党参、山药等配伍。
4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停聚化生痰饮之症,可用半夏、陈皮同用,也可配桂枝、同用。
5治痰湿入络、肩酸背痛,可配半夏、枳壳同用。
6用于心神不安、心悸、失眠等症,常与人参、远志、酸枣仁等配伍。
茯苓食疗作用
茯苓味甘、淡,性平;归心、脾、肺、肾经;气微性和,可升可降;
具有利水渗湿,健脾补中,宁心安神的功效;
主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痰饮咳嗽,食少脘闷,呕吐,泄泻,心悸不安,失眠健忘,遗精白浊。
茯苓相关内容
茯苓,本作“伏灵”,古人以此为神灵之气伏结于松下而成,故名。
《纲目》云:“茯苓,《史记.龟策传》作伏灵,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,故胃之伏灵、伏神……欲作苓者,传写之讹尔。下有伏灵,上有菟丝,故又名伏兔。或云其形如兔。故名。亦通。”
《滇海虞衡志》云:“茯苓,天下无不推之云南,曰云苓。………李时珍之尚不言云苓,云苓之得,当在康熙时。”
云南所产的茯苓,个圆或长圆,皮黑褐有细皱,肉白,铁实,质量为全国第一,闻名中外,称为云苓。
茯苓营养成分
能量 16千卡 | 蛋白质 1.2克 | 脂肪 0.5克 | 碳水化合物 82.6克 |
叶酸 0微克 | 膳食纤维 80.9克 | 胆固醇 0毫克 | 维生素A 0微克 |
维生素B6 0毫克 | 维生素B12 0微克 | 维生素C 0毫克 | 维生素D 0微克 |
维生素E 0毫克 | 维生素K 0微克 | 胡萝卜素 0微克 | 泛酸 0毫克 |
核黄素 0.12毫克 | 硫胺素 0毫克 | 生物素 0微克 | 烟酸 0.4毫克 |
钙 2毫克 | 磷 32毫克 | 钾 58毫克 | 钠 1毫克 |
碘 0微克 | 镁 8毫克 | 铁 9.4毫克 | 锌 0.44毫克 |
硒 4.55微克 | 铜 0.23毫克 | 锰 1.39毫克 |